您的位置: 首页 > 分析研究
    全面振兴新突破首战实现“开门红” ——2023年鞍山市国民经济运行综述
    时间:2024-04-12 12:52来源:鞍山市统计局作者:点击:

    年初以来,全市上下聚焦市委市政府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各项工作部署,全力实施“五提升、五攻坚”,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,全市经济“稳”的态势不断巩固,“进”的方向更加鲜明,发展质效明显提升,发展氛围更加浓厚,经济回升态势强劲,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,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站告捷。

    一、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,经济增长提质增效跑出加速度

    (一)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

   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2023年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11.9亿元,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5.7%,分别高于全省、全国平均增幅0.40.5个百分点,位列全省第6位。经济增长提速起势,增速由一季度的4%提升至5.7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25.2亿元,增长4.8%;第二产业增加值807亿元,增长3.9%;第三产业增加值1079.7亿元,增长7%三次产业占比为6.2:40.1:53.7

     

    2023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速

     C: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1592513f02d84b96f179b87f244d6f.png

     

     

    (二)多项经济指标增速跑赢全国全省

   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自2020年以来首次超过全国、全省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度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;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跑赢全国全省,10年来最好水平。

    2023年鞍山市与辽宁省、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对比

    指标名称鞍山增速(%)辽宁增速(%)全国增速(%)
    地区生产总值5.75.35.2
    规上工业增加值3.85.04.6
    固定资产投资12.04.03.0
 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.18.87.2

     

    二、供给端稳步恢复,农业生产稳中加固,工业、服务业持续回暖

    (一)第一产业生产稳定,粮食产量再创新高

    2023年,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25.2亿元,占全市GDP6.2%,占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.7%。全年增长4.8%,增速比前三季度(4.4%)提高0.4个百分点;比全省(4.7%)高0.1个百分点,排全省第10位,比2022年初步核算位次提高1位。

    2023年,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2.4亿元,同比增长4.8%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,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,粮食播种面积21.6万公顷,较上年增加1504公顷,同比增长0.7%;粮食总产量139.4万吨,较上年增加27716吨,同比增长2%,总产量连续九年保持在130万吨以上。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,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03万吨,同比增长3.2%;水果产量55万吨,同比下降1%。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。猪肉产量11.8万吨,同比增长3.8%;牛肉产量0.9万吨,同比下降0.9%;羊肉产量0.4万吨,同比增长2.6%;禽肉产量40.3万吨,同比增长7%;禽蛋产量41.6万吨,同比增长6.5%

    (二)第二产业稳中加固,支撑作用加强

    2023年,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807亿元,占全市GDP40.1%,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.9%。全年增长3.9%,增速比前三季度(4.1%)回落0.2个百分点;比全省(5%)低1.1个百分点,排全省第10位,比2022年初步核算位次下降2位。

    1.规上工业稳定增长。2023年,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.8%,增速高于上年9.7个百分点,低于全省1.2个百分点,位列全省第9位。从经济类型看,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3%;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%。从行业分类看,35个大类行业中有1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,增长面42.9%。其中,铁矿行业、钢铁及深加工业和消费品行业保持增长,分别同比增长6.4%6.1%7.8%,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提高1.820.5个百分点。从产品产量看,主要工业产品铁矿石原矿、生铁、粗钢、钢材和耐火材料制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%-2.1%-0.5%-1.6%4.9%

     

    2023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

     

    C: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y3158721532.jpg 

     

    2.建筑业快速增长。2023年,全市建筑企业积极开拓省外市场,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转型,经营保持稳定,建筑业总产值334.5亿元,同比增长16.9%,增速高于上年18.1个百分点。

    (三)第三产业持续复苏,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

    2023年,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079.7亿元,总量突破1000亿,占全市GDP53.7%,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.8%。全年增长7%,增速比前三季度(6.1%)提高0.9个百分点;比全省(5.5%)高1.5个百分点,排全省第1位,比2022年初步核算位次提高7位。

    1.规上服务业收入保持增长。2023年,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64.1亿元,同比增长2.8%。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共139户,实现营业收入152.8亿元,同比增长7.9%,位列全省第6位。其中,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4.8%10.8%

    2023年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分行业营业收入

    指标名称营业收入(万元)收入增速(%)
    总计1527676.67.9
    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6665.3-37.7
   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108011.823.8
  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14688.6-6.3
  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4281.797.6
 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21119.110.8
  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78857.20.0
    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8020.322.5
    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26032.654.8

     

    2.金融市场运行稳健。2023年末,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60亿元,比年初增加324.9亿元,同比增长6.1%,增速低于去年4.4个百分点;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51.7亿元,比年初增加175.8亿元,同比增长6.8%,增速高于去年1.3个百分点。

    3.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快速增长。2023年,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长2.5%,增速比前三季度(1.2%)提高1.3个百分点。公路旅客周转量增长20.4%。邮政业务总量增长48.5%。快递业务量增长73.6%

    三、需求端趋于活跃,投资、消费增速显著加快,内外资金增势良好

    (一)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,大项目投资支撑有力

    2023年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%,增速高于上年11个百分点,高于全省8个百分点,位列全省第3位。分领域看,建设项目投资增长18.4%,房地产投资下降6.1%。分行业看,工业、基础设施和商业投资增长较快,分别同比增长30.3%49.3%55.9%,分别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4.4个、8.6个和2.2个百分点。从投资规模来看,大项目投资支撑有力。全市5千万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4.7%,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3.8%,五亿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6.6%,十亿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88.7%

     

    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

    C: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.png

     

     

    (二)消费市场快速回暖,销售规模持续扩大

    2023年,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62亿元,同比增长10.1%,增速高于上年9个百分点,高于全省1.3个百分点,位列全省第3位。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,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3.5亿元,同比增长10.2%;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.4亿元,同比增长9.3%。从主要商品分类情况看,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,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、粮油类、日用品类和服装类零售额分别增长7.9%13%29.5%46.1%;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,限额以上汽车类、体育娱乐用品类、金银珠宝类和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4.6%25.7%39.1%85.6%

     

   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

    C: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.jpg

     

    (三)开放合作持续深化,招商引资成效显著

    2023年,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315.5亿元,同比下降20.1%。其中,出口174.1亿元,同比下降11.1%;进口141.4亿元,同比下降29%。实际利用外资5337万美元,同比增长44.9%,位列全省第6位。引进内资到位资金503.4亿元,同比增长19%

    四、内生动力持续增强,支撑要素基础加固

    (一)财政收入延续增长态势,财政支出稳定增长

    2023年,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0.4亿元,同比增长8%,增速高于上年20.6个百分点,低于全省1.1个百分点,位列全省第9位。其中,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115.2亿元,同比增长8.3%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9.6亿元,同比增长0.7%,增速低于去年4.6个百分点,低于全省4.2个百分点,位列全省第12位。

    (二)工业用电量持续增长,工业生产积极活跃

    2023年,全社会用电量完成319.1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.7%。其中,工业用电量完成259.5亿千瓦时,增长1%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.1个百分点,位列全省第11位。12月当月,工业用电量完成24.3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8.7%

    五、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,民生保障有力释放

    (一)居民收入继续增加,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

    2023年,鞍山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84元,同比增长4.8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71元,同比增长4.1%,低于全省0.2个百分点,位列全省第9位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64元,同比增长7.5%,低于全省0.4个百分点,位列全省第10位。城乡收入比为1.85:1,较上年缩小0.06

    (二)居民消费价格相对稳定,物价总体涨势温和

    2023年,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为99.6,同比下降0.4%,低于全省0.5个百分点。其中,居住类价格下降0.2%;医疗保健类价格下降0.2%;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1.1%;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1.6%;交通通信类价格下降2.7%;衣着价格类价格指数与去年持平;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.6%;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.7%

    六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
    一)全市工业承压前行,重点行业仍存下行压力。一是受市场需求、粗钢限产和钢材价格等因素影响,钢铁深加工企业生产受到影响。鞍钢股份、宝得钢铁、恒盛铸业、汇鑫铸业等重点企业,产值出现下滑。二是上游菱镁矿开采企业受价格低位影响,惜售矿产品,导致部分耐火材料生产企业原材料短缺,对菱镁行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,从而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。连续八个月增加值处于下降区间。三是装备制造业处于下降区间,同比下降1.6%,其中,先进装备制造业同比下降8.2%

    二)投资拉动力集中在土地矿权等其他投资,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不足一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,从投资结构看,投资增长主要得益于土地矿权的大幅增长,但是此类投资具有集中“一次性”的特点,缺乏长期的延续性。2023年,全市土地矿权等其他投资增长51.3%,拉动投资增长8.1个百分点。二是制造业投资大幅下降。2023年,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3.5%,影响全市投资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。其中高技术制造同比下降39.3%,占总投资比重由去年的1.6%下降到今年的0.9%

    (三)消费市场四季度表现亮眼,但化妆类和医药类负增长。一是化妆品类商品零售受网络冲击较大,零售额降幅明显,同比下降12.5%二是大型商超面临房租以及人工成本上升、库存管理困难、经营业绩差效率低等诸多问题,经营情况不容乐观。其中大润发下属5家超市累计零售额大幅下降。三是零售药店客源受到影响,中西药品类累计零售额同比下降0.7%。部分药店零售额持续下降。

    七、相关对策建议

    (一)常态化抓升规入统,挖掘潜力、扩大总量。一方面,继续强化部门协作联动。发改委、工信局、商务局等行业主管部门,将各区域各行业具有一定规模、符合产业政策、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列入培育库进行重点监测,确保达规企业及时入统。继续与税务局、市监局等相关单位的对接工作,多渠道收集企业资料,把规上企业培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,进一步挖掘潜力、扩大总量,及时申报入库。另一方面,各县区要及时对本辖区工业、贸易、服务业、建筑业“准规上单位”进行全方位摸排,全力以赴开展企业升规入统,为全年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增量。

    )优化工业布局,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。一是把工业作为振兴发展的主战场,着力推动鞍山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。推动“原字号”“老字号”由短拉长提价值,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,扩大利润空间。深化“双鞍”融合,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协作,构建形成以鞍钢集团为龙头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为支撑的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。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重要支撑。积极搭建平台,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,让科技成为中小企业成长中的“关键变量”,助力企业向高端跃进,勇于向智能升级,善于向绿色发力。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全市领导干部包保工业企业,解决企业实际困难,帮助企业走出困境。

    (三)调节投资结构,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。一是以重大项目为引领,以重点企业为依托,突出抓好扬优势、补短板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项目。二是全力构建项目推进机制,聚焦项目“谋立推建”关键环节,有效破解要素瓶颈制约,瞄准难点堵点加强政策服务。与相关部门密切联动,第一时间指导项目入统。三是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投资领域,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,实现投资“引擎”马力的有效释放。

    (四)培育消费环境,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。一是抓住东北冬季旅游消费热潮,多形式宣传本地特色,擦亮特色品牌,吸引外地游客来鞍消费,带动全市消费市场活力。如打造“红色钢都”“中国玉都”“双奥冠军之城”“温泉康养胜地”四大旅游品牌。二是及时行动起来,群策群力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配套服务,可以开通民意征集热线,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,提高来鞍游客的体验感。三创新消费场景,增强商业综合体功能。推进大型综合体业态创新,推进大商新玛特、苏宁云商等大型综合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,抓住节庆消费电商营销契机。利用新媒体经济,拓宽市场销售渠道。